听说咱们沈阳话被称作是“世界上最不浪漫的方言”? 比如当男生深情款款的对女生说情话:“我要给你整个世界。”结果沈阳姑娘回复:“那你整吧!” 然后就被嫌弃了有木有…… 不过现在谁再嫌弃沈阳话土,就可以怼他了!因为最近有一个好消息: 请输入标题bcdef 近日,辽宁省前后有10个市县先后入选国家方言保护点:沈阳、辽阳、锦州、兴城、建平、丹东6个方言保护点首批入选,资料正被录入国家方言数据库。 今年开原、庄河、盖州、阜新等第二批4个方言保护点也将开始采集工作。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咋样,骄傲不?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为家乡话代言的,沈阳人,说了这么长时间沈阳话,你真的够了解咱沈阳的方言吗? 沈阳方言 年龄:近千年 是官话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 融合了满语、蒙古语的词汇 常用词汇: 嘎哈(gàhá):“干什么、干啥” 卖呆儿:“看热闹”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悠久历史 有专家考证,沈阳话至少也有千年的历史了。 比如在咱沈阳市现存最古老的塔——无垢净光舍利塔下面的石函上,就刻着一些文字,其中就有这样一句沈阳话“打砖人”。 这塔始建于辽代,在当时一般都说烧砖人、制砖人,只有那时的沈阳人会说成“打砖”。所以足以见得沈阳话也有悠久的历史了。 多年前清军入关时,将很多满族民俗带到了北京,满族的方言也一样。如“磕碜”“得瑟”“埋汰”、“秃噜”、“倒腾”、“哈喇”、“划拉”、“骨碌”、“磨叽”等词语,这也是沈阳话的标志性词语。 由于沈阳话与北京话有了融合,所以当时的皇家也都说沈阳话。据说当年康熙皇帝就是东北口音。 有一个小故事: 曹雪芹的爷爷曾患疟疾,向康熙上折子求药。康熙也得过疟疾,吃过一种药治好了,于是在折子上批示道:“连吃二服,可以出根”。 这个“出根”应该是“除根”的意思。这里康熙说的就是一句沈阳话,咱沈阳人才把“出”字儿念成阳平的。你想想,有的时候说话,是不是会把“出来了”读成“chú来了”? 沈阳话还是“混血”滴? 在沈阳话中,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词语,如满语的“秃噜”、“业障”、“斗棱”、“吧嗒”,蒙语的“胡同”等。 在清朝,有不少老沈阳话至今还在说。如“外屋地、头直、脚底下、炕头儿”等。 闯关东时期,有不少关内人来到沈阳,将当地的方言土语带了一些过来,如“后晌、营生”。 沈阳曾历经过伪满洲国的统治,也留下了一些那时的口语,如:“畏得罗儿、洋腊、洋起灯儿、洋灰、洋钉子、味之素”等。 除了民族和地方的语言融合,沈阳话还与世界有接轨。 ①借自俄语(沈阳音): 列巴(俄语:Хлеб)——面包(或/黑列巴/) 马神(俄语:Машина)——机器(此语已很少使用) ②借自日语(沈阳音): 马葫芦(日语:マンホール)——下水道口 抠抠搜搜(日语:こそこそ)——不大方、偷偷摸摸 便所(日语:べんじょ)——厕所 沈阳话的几个小秘密 特点 沈阳方言属于东北官话辽沈片,和普通话有很多共性,但仍有不同。 比如,声母zh、ch、sh和z、c、s不分(也奏是常说的平翘舌不分)。把r声母字,大都读成以i开头的零声母字,个别的读成l、ü开头的字。 把热(re)读成(ye),把软(ruan)读成(yuan)…… 再比如,沈阳话有明显的句尾下沉,且发音靠后,很多词是用鼻音发的,也就是所谓的满嘴大茬子味。 不同区也有差别 在沈阳话中,各区之间也略有差别。 如东陵、大东一带,形容某人挤眉弄眼、五官不端正,便说“骑估掐古”;说某人急眼、发火,便说“胡了嚎疯”。而这些词汇沈河、和平区域的人们大多不明其意。 沈阳北部,还把“一个劲儿”说成“绑钉子”,把“时不时”说成“凿井蹦子”,把“说心里话”说成“掏心窝子”等。 新旧交融 随着时代的发展,沈阳话也发生了交融变化。老沈阳话和新沈阳话公成为当代的“沈阳方言”。 老沈阳话味道比较浓郁,俗称“大北关味”或“苣荬菜味”。如把“做什么”说成“干哈(啥)呀”,把“上哪去”说成“上哪疙瘩”等等。 新沈阳话节奏较快,语调简单,语音清晰,而且多为沈阳年轻人使用,还创新出不少新的“土语”。比如“耍呢”、“忽悠”、“扔大个”、“老硬”、“潮”、“贼拉好”、“掉价”等。 在沈阳 有一种发愣,叫卖呆儿 有一种执着,叫盯把儿 有一种口水,叫哈喇子 有一种地方,叫那嘎达 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沈阳银你是不是对咱家乡话又多了些了解? 就说咱们沈阳话各区之间都有些区别,辽宁各市之间就更不用说啦,小主对其他城市的方言了解的不是特别全面,辽宁人你家乡话有啥“噶古词儿”,可以戳评论区咱们唠唠~ ▍资料综合自:沈阳网沈阳掌上博物馆沈阳晚报 ▍执行主编:清欢 ▍值班编辑:彼岸鱼 90后日报用更年轻的眼睛看世界 出品:大笑传媒 合作: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 内容总监:杨梓 运营总监:庞佳琪 投稿或意见反馈 QQ/(小仙女庞庞)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