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长邦 作者:入海 导语 去年暑假期间,“双减”政策正式发布,随后的秋季学期是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学期,而近日,政策执行后的第一次期末考也拉开帷幕。在众人好奇围观“双减”后学生学习效果时,丰富有趣的期末考却让人们“眼前一亮”。在不少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时,家长们的反应似乎要更加复杂。 01 考试变“好玩”了 期末考那天,广州市海珠区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操场上设置了多个活动摊位,这是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的嘉年华形式的期末考,期间设置英语歌曲表演、小诗朗诵、选词小游戏、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英语绘本阅读等闯关游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学生在“闯关”结束后会获得老师的盖章印花。“每人得到的总印花数是学生一个学期以来学习情况的参考。”该校校长林咏梅介绍道。印花分为四个等级:若孩子需要老师提醒才能完成“闯关”,则能获得一个印花;能自主完成的,则能获得两个;英语表达流利顺畅的,能获得三个印花;配上姿势、表情表演的同学,则能拿满四个印花。 此类考试形式并非这一家学校的独特创举,事实上,“双减”后的首个期末考,全国各地诸多学校“亮出特色”,创新测评形式,设置闯关游戏、游园会、嘉年华、综合素养大比拼等更考验临场反应和综合素质的形式。 在年7月24发布的“双减”政策中,第十七条提到学校要“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或是为进一步落实考试管理,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当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虽然不能进行纸笔考试,但为了更好地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在真正的大考中“开盲盒”,同时也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不少中小学采取了实践性评价的方式。 1月7日,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期末考,期末考形式为综合素养大比拼,学校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环节让孩子们比拼航天知识、军事知识等。太原市新建路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的期末考内容是亲自动手制作冰墩墩、雪容融头饰,争做“雪中飞舞”诵读小达人、“踏雪疾行”口算小能手……通过游园走班式的乐考,迎接一个学期的结束。 厦门不少小学一二年级的期末考也同样“大变样”,其中厦门人民小学根据冬奥会比赛项目,精心设计“探秘冬奥,逐梦未来”综合素养闯关实践活动,设置“滑雪乐学园”“冰球思维场”“雪橇英语角”“射击健身场”“冰壶实践台”等环节。厦门新翔小学则举办了“智趣乐园gogogo”游园活动。 在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是一场场趣味十足又满足知识考查要求的闯关类游戏,对成绩的认定不是分数,而是一个个荣誉称号。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毫克’‘面积’等概念更需要在生活中理解,教师们设计了闯关游戏、TED演讲等活动内容,把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嵌入其中。评价上以激励为主,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分别给予‘小创会计算’‘小创会朗读’等称号,增加孩子们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可以没有分数,但不能没有对教学情况的诊断。张军瑾等校长认为,相比过去的纸笔测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更能判断学生的综合素养。 “各年级期末考试设置了不少考试项目。比如四年级有32项考试项目,包括知识类、技能类等。”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校长侯明飞说,考试结束后学校会给家长一张综合素质分析报告,让家长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潜能情况。 这类考试形式的创新和变革,似乎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不少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期末考中“玩”得很开心。 在读二年级的黄楚涵在完成“游戏”项目后开心地说道:“想不到期末评价还可以考动手,太有趣了!” 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实验小学二年级6班的安子贺说,这次期末考试放松而开心,“别开生面的考试!不是坐在教室里紧张答卷,而是变成了快乐的智慧大闯关。这真是我最喜欢的一次考试。” 但和积极拥抱变化、并乐在其中的学生们不同的是,部分家长们此时却生出诸多忧虑。近日,《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发布,当中一个细节就让不少家长们情绪变得更复杂。 02 部分家长似乎更焦虑了 往年每到期末考,不少家庭都会面临考前“鸡飞狗跳”、考后“大吼大叫”的混乱,究其原因,无非是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期末考成绩。 而今年,在“双减”之下,低年级期末考改为综合实践性评价形式了,这不是普通的考前突击能应对的,更强调学生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知识、能力、性格、习惯的培养。自此,家长们开始发现“鸡娃”开始变得费力了。就在家长们一边观望学校及其他家长动向、纠结于“躺平”还是“战鼓长擂”时,一份新文件搅动了家长们心绪。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当中明确:严禁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 这简单的十几个字,让家长圈子瞬间炸了锅。 有家长叫苦不迭: “高考不是期末考啊,考查的内容范围广、程度深、要求高,不系统复习怎么上考场?” “‘双减’之后我每天鸡娃不能自拔,这意思是高中还要自鸡?!” 还有家长大胆设想: “现在使劲折腾吧,回头等我儿子上高中了,也许高考就能被折腾得取消了呢。” “以后患焦虑症、躁郁症的父母群体肯定会越来越庞大,要是去开个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情绪缓解机构,估计生源不差!” 也有老师站出来表示无奈: “我教了19年高中,从来没有高三上学期结课备考的!因为所有的课高二下学期都已经结束了。” “我们当老师的也想教完直接考,问题是学渣们不行啊,只有复习才行。” 从大家的反应中可以看出,高考大指挥棒对大众情绪的牵动之大。不少家长期待着熬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将鸡娃的重任交给学校,但如今文件下发,要求学校为学生复习预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学期。但高考毕竟不是简单的期末考,考查的内容范围广、能力要求高,不少知识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去重拾和融会贯通,复习对于高考考生而言至关重要。 这一简单且现实的状况,制定文件的人不可能不了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坚持将这一规定推出呢?这或许要联系起近期国家的系列政策文件,才能知晓其全貌。 03 “半鸡半躺”或是标准答案 有一个简单的提问:“双减”真的只是为了减压吗? 显然不是! “双减”政策原文开头第一句话中便提到“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大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奠基工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要想繁荣富强,必然是要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既然如此,那为何之前一大批极度重视教育的家长们争相报培训班、全力“鸡娃”,现在却被限制了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国家发展需求。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放缓、高精尖等产业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