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蒙古族中学 阜新市蒙古中学始建于年。原名辽西省蒙古人民初级中学,隶属于辽西省教育厅,校址在阜新县城。年9月迁入市内现校址。年设高中班。由于辽东辽西合并为辽宁省,校名更为阜新市蒙古中学,由省管改为市属。 年省政府批准阜新市蒙中为省重点中学。年“文化大革命”中停办,先后改为十六校、十六中。年恢复,年11月省政府下达文件恢复为省重点中学。 年建校时,由阜新县初级中学合并过来蒙生初中二年、初师二年各1班。当年招生初中班5个,初师班2个。年迁到市内后,招新生9个班,从彰武一中合并过来初三、初二蒙生班各1个,办学规模达20个教学班,学生人,教职工78人。 年秋设中师班。年以后由于喀左、彰武、北票、阜新等县相继成立蒙中,阜新市蒙中初中部改为从市区、郊区招生;高中仍从全省招生,直至年5月“文化大革命”。恢复后初高中从市区和两县部分地区招生。 建校50年,高中毕业班个,学生人;初中毕业班个,毕业生人;初师班3个,毕业生人;中师毕业班3个,毕业生人。举办小学蒙文教师轮训班15期,培训学员人;中小学蒙语文函授毕业生人。毕业生总数为人。学校现有教学班25个,在校生人,90%在校住宿。多科教学设施达到市级一类标准,有理化生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多媒体语音室,艺术教学专用教室。 该校是一所少数民族中学,在办学过程中,除执行普通中学教学计划外,根据阜新地区蒙汉杂居的实际,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努力培养蒙汉兼通人才。建校伊始,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基础教育的同时办成人教育,办普通教育的同时办师范教育。 年以前,辽宁省的蒙古族中小学,都采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发行的蒙古语文教材。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年9月,在该校蒙古语文函授部的基础上,组建了辽宁省中小学蒙古语文教材编译室,编写印刷出版中小学蒙古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辽宁省中小学蒙古语文教学大纲》,至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共编印中小学蒙古语文教材24万余册。年成立阜新市蒙古语文教研室,阜新市蒙中承担着民族教育师资培训、教材编印、教学研究的三项任务。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三语教学兼顾,以汉语教学为主,开设蒙古语文、外语。为了加强蒙古语文教学,学校把蒙古语文列为重点学科之一,把学习使用蒙古语文作为学生评优的必备条件,为保证蒙古语文教学质量,调配高水平的教师,保证教学时数,加强课堂教学,采取课外活动等辅助措施。学校把每周六定为民族活动El,在这一天,要求全校师生讲蒙古语,组织学生讲蒙语故事、蒙文朗读比赛,搞蒙文广播、板报,教唱蒙古歌曲等。毕业生考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蒙文系、蒙医大专班,已成为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蒙医蒙药工作的骨干。 阜新市蒙古中学,群众性民族文艺活动的开展,弘扬了民族文化,振兴了民族精神。年,在白遇阳校长的倡导下,由本校教师编导学生主演,把蒙古族传统的婚礼舞搬上了舞台。在校内外演出成功,并受到市县广大蒙古族群众的好评,从而开创了阜新蒙古剧的先河。民族文艺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一批民族文艺人才,也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年4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时,阜新市蒙中校文艺队前去庆贺演出,受到自治县领导和群众的欢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就是在吸收市蒙中文艺队中骨干成员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德育为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世纪50年代,学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民解放军、热爱劳动的教育。根据学生来自农村,突出热爱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年,首届初中毕业生白音,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新一代有知识的农民。白音成为中学毕业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影响遍及辽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广泛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学校在强化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健全组织、管理到位,做到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 3.开展多种形式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科教学、班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4.班科任密切配合,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5.树立先进典型,组建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感的德育工作队伍。 6.建立激励机制。把德育工作与每个人评优、晋级、评职挂钩,做到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内容具体,评估规范,可操作性强。 几年来,市蒙中有17个班级被评为省、市三好班级,10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三好学生。有13名在校生加人中国共产党。 抓“三风”建设,加强教学管理。 良好的校风。团结、严谨、务实、拼搏的校风;求精、务实、耐心、善诱的教风;求深、学活、刻苦、达标的学风,在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学校要求教师备课做到“三备两到位,找准突破口”。即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投入到位,责任到位。查计划、查教案、查是否找到突破口。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初中部开展主体性课堂教学、反思性教学。高中部开展了创新教育研究。为推进素质教育,每学期都开展科技月等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十五期间省级创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承担“三语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研究;普通高中研究性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教学实验,蒙语文创新教育实验;初中生素质养成教育实验。年在市教委开展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有10多名教师获奖。年在省市说课——讲课——评课活动中,有3名教师获先进个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获省市奖的教师达40多人次。现有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30多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学科骨干6人、校级骨干教师17人。 鉴于少数民族考生生源所限,且多来自农村,新生入学成绩历年偏低。经过阜新市蒙中3—6年的提高,这些年高考升学率达到50%一80%。年,1名毕业生以全市文科第三名的成绩录取到全国重点大学;年1名毕业生以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其成绩列阜新市理科考生第五名。毕业生学业及格率96%、巩固率%、操行合格率%。 年以来,荣获阜新市“育才杯”、“赛汗杯”银奖、铜奖多次。年获省民委、教委“辽宁省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学校”称号。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民族教育先进单位。年获市政府“九五”期间校办经济先进单位称号。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