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瑞应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喇嘛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康熙帝赐名题字,赠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并称瑞应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瑞应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村是一个蒙古族村落,走进村子,就可以听见当地村民用蒙语在交流,是一个少有的蒙古族占多数的村落。

瑞应寺集万千能工巧匠之技,仿西藏布达拉宫之势,依山傍水而建。瑞应寺建筑自南向北,采用突出中央,两侧相辅格局,显得主次分明,协调有致。即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式,又有一定变化。充分体现了满、蒙、藏、汉融合在一起的藏传佛教类型寺庙的建筑风格。

大雄宝殿外有四大扎仓、得丹阙凌。大殿周围庙宇分别建在东西南北的山顶或山坡上,形成内外相映、四面对称的格局。

殿外有6千米长绕寺一周的环寺路,路旁有万尊石佛环路而立,素有“环寺路上万尊佛”之说。在通向寺庙的每条路旁和附近的山上,到处都有大小不一的石雕佛像,堪称佛教圣地。

瑞应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其间有六代活佛相传,实行了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最兴盛时期喇嘛达八百多户,三千多名,与普安寺并列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民间素有“东藏”之称。瑞应寺和海棠山普安寺成为东蒙地区佛教文化中心。

由于漫长的历史沧桑,瑞应寺庙宇殿堂、珍贵文物大部分现已毁损遗失。笔者曾经偶得一本当地学者所著《东藏传奇》详细记录了瑞应寺当年的盛况,以及后来在破四旧等不同历史时期,对瑞应寺的损毁和破坏,读来痛心不已,太多珍贵文物毁损遗失。

年辽宁省确定了瑞应寺为首批恢复的合法宗教场所,之后瑞应寺恢复工程开始动工。年大雄宝殿修复完工。年重建了活佛殿,居士们发愿修建的天王殿也于年8月份竣工。

年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批准,由甘肃拉卜楞寺嘉木羊活佛银盆丸按宗教仪轨正式认定“洛桑义希成来坚措”为瑞应寺七世活佛。年10月9日举行了盛况空前的七世活佛坐床庆典。

现任七世活佛是洛桑义希成来坚措,住持为阿斯楞喇嘛。

去过北京雍和宫的人,都会对大殿前摆放的一口超大号铜锅感到惊奇。其实,这大铜锅是当年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大型法会时,为僧人和信众们做肉粥所用。各个寺院的粥锅大小虽无定制,但的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每个寺院规模、地位以及文化影响力的不同。

据载,当年瑞应寺的“莽贞”大铜锅无论口径和容量都要远比雍和宫摆放的那口大得多,而且共有四口。“莽贞”大锅有多大?一顿可煮肉斤,下米斤,一顿肉粥要烧掉苞米秸秆捆。大铜锅或许可以作为瑞应寺辉煌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蒙古族曲艺艺术的一个代表,胡尔沁说书被列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胡尔沁说书艺术的一代鼻祖——旦森尼玛便是从瑞应寺走出的一位喇嘛。

经箱乐、查玛舞是一直活跃在瑞应寺寺庙活动中的两种古老艺术形式,如今,这两朵饱含宗教、民族和历史色彩的艺术奇葩,已经成为了阜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份宝贵遗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代表。也被列为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阜新还有很多美食与瑞应寺和当地蒙古族有关,蒙族馅饼、喇嘛炖肉、喇嘛糕、喇嘛肉粥、全羊汤、手把羊肉等,并且都是当地县级或市级的非遗项目。想了解喇嘛炖肉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