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作者简介:陈蕊,年生,高级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油气市场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所所长。 孙文宇 吴珉颉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摘要:我国的天然气产业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阶段,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天然气产、运、销将由原来的一体化逐步分离,整个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格局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此,在深入调查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格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市场数据与国家政策改革方向,分析和预测了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形势与贸易格局将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游政策性壁垒被打破,更多市场主体将参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些下游企业也将积极布局天然气生产、进口等业务,以保障自身的资源供应、提高市场话语权,上游市场竞争格局将逐渐形成;②中游长输天然气管网将形成全国一张网,由国家管网公司统一运营,区域管网公司将与国家管网公司并存;③在新增资源的冲击下,下游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④整个市场逐渐向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N+X”体系转变。进而向国家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①加强对市场相关环节的监管;②短期内明确多头进口的规则,确保资源稳定供应;③落实天然气门站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上下游疏导机制;④进一步规范供气、用气合同,鼓励签署长期购销协议。

关键词: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市场改革;竞争格局;勘探开发;管道运输;销售

0 引言

年12月9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我国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终于落地[1]。这标志着我国天然气产、运、销一体化市场运行模式将向产、运、销分离转变;同时,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上、中、下游天然气市场格局必将重塑。笔者在深入调查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格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市场数据与国家政策改革方向,分析和预测了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中国天然气市场竞争形势与贸易格局将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1 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格局现状

我国天然气产业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阶段,由于天然气上游生产与中游长输管道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主要以“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主。产业链下游主要由批发商与零售商组成,批发商也以“三桶油”为主体。零售领域经过国家的多次改革,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共有多家经营企业。未来,随着油气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将加剧,并逐步走向市场化[2]。

1.1 上游天然气市场现状及竞争形势

1.1.1 天然气上游改革持续推进,推动上游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推进天然气上游市场改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在非常规资源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年,国土资源部举办了首轮页岩气区块探矿权项目招标,打开了民营资本进入上游的大门。随后,国家又实施了政策鼓励、举办第二轮页岩气区块探矿权项目招标等措施,民营资本开始批量进入产业链上游,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3-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上游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都旨在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支持民企全面进入油气市场,进一步促进天然气市场主体多元化。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限制。这意味着,我国石油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将向外资敞开大门(图1)。我国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市场化改革历程如图1所示。图1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市场化改革历程图

1.1.2 天然气上游生产格局依然以“三桶油”为主,中石油占主导

目前,我国天然气上游生产仍以“三桶油”为主。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属于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行业,“三桶油”在油气勘探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获得目前的成就,其他企业短期内难以大量进入上游领域。“三桶油”年天然气产量占比见图2。图2 “三桶油”年天然气产量占比图中石油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其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部地区,如大庆、辽河、新疆、长庆、塔里木、四川等多个大型油气区。年,中石油天然气产量×m3,同比增加8.6%,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总额的68%,位居全国第一。中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块位于我国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其主要天然气田包括普光气田、大牛地气田、元坝气田和川西地区的气田等。年,中石化天然气产量×m3,同比增加7.2%,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总额的17%。中海油是我国海上主要油气生产商,公司最主要的天然气产区是南海东部和南海西部海域。年,中海油天然气产量×m3,同比增加8.9%,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总额的10%。其他企业天然气产量相对较少,年,延长石油天然气产量48×m3;庆华集团、大唐集团、内蒙汇能、浙能集团等企业的煤制气产量共约35×m3;此外,还有山西晋煤集团、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等省管能源企业开采的少量煤层气。

1.1.3 进口LNG由“三桶油”主导,其他企业进口量快速增长

年我国开始进口LNG,年开始进口管道天然气。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天然气进口量迅速攀升。年,我国LNG进口量首次超过管道气进口量,同时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和第二大LNG进口国。随着年12月中俄东线投产,我国西北、西南、海上、东北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正式建成。目前,我国LNG进口企业主要以“三桶油”为主(图3)。年,中海油进口LNG最多,达×m3,同比增长3.1%,约占全国LNG进口总量的45%;中石化进口LNG达×m3,同比增长66.7%,约占全国LNG进口总量的25%;中石油进口LNG×m3,同比增长3.9%,约占全国LNG进口总量的25%。图3 “三桶油”年进口LNG量占比图除“三桶油”以外,民营企业也积极开展LNG业务。受国际LNG价格下降、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开放、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等影响,新奥能源、北京燃气等天然气下游企业积极延伸业务链,参与LNG进口业务(表1)。如新奥能源签署3个LNG进口合同,为期5~10年,总供应量约×t/a。北京燃气获取俄罗斯石油公司下属公司某油气田股权,拓展上游业务。此外,北京燃气计划在天津南港建设LNG接收站,可实现10×m3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m3/d气化及外输能力[5]。年,新奥能源、九丰集团、广汇能源、深圳燃气等企业进口LNG48×m3,同比大幅度增长86.9%,占全国进口总量的6%。

表1 我国相关下游企业参与LNG进口业务情况统计表

截至年底,随着深圳燃气LNG接收站投产,我国LNG接收站建成数量达到22座,总接卸能力达×t/a。其中,中海油LNG接收能力×t/a,占全国总能力的48%;中石油×t/a,占比25%;中石化×t/a,占比16%;新奥能源、九丰集团、广汇能源等其他企业接收能力×t/a,占比10%(图4),而年这些企业的总接收能力占比还不足8%。图4 相关公司年LNG接收能力占比图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我国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仍有待提高。近年来,受“煤改气”工程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快速增长。由于上游勘探开发生产周期较长,短期内LNG进口量高速攀升,这导致LNG接收站利用率常年偏高,在冬季用气高峰期部分接收站甚至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年,全国LNG接收站利用率达到83%的历史高位(图5),而同期日韩等亚洲国家LNG接收站利用率不到60%。未来,我国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图5 全国LNG接收站—年利用率图

1.2 中游形成以“三桶油”为主的长输管网和省管网公司并存的格局

1.2.1 管网向第三方公平开放稳步推进

年起,国家就开始着手中游改革,国家能源局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6],发改委印发《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提出对天然气基础设施的运营业务实行独立核算,向第三方公平开放[7]。随后,国家又出台多项政策,加强长输管道、跨省管网、区域管网的管输配气费,为下一步管网公司成立打下基础[8]。年中海油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积极开展LNG接收站窗口期交易,首期试点由振华石油和胜通能源联合通过公开竞价购得。此外,随着管网等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持续推动管网互联互通,为形成“全国一张网”高效资源配置打下基础[9]。我国天然气中游市场化改革历程如图6所示。图6 我国天然气中游市场化改革历程图

1.2.2 长输管网运营以“三桶油”为主,中石油占比高达76%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前,国内天然气管网主要由“三桶油”运营。目前,中石油运营西气东输管道系统、陕京管道系统、涩宁兰、长吉线等长输管道,总里程约5.43×km,约占全国天然气长输管道的71%[10],基本覆盖了全国除西藏自治区、海南省外的大部分省市。中石化天然气管道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包括“川气东送”、榆济输气管道、山东管网和珠海横滨输气管道4条天然气管道,总长度为km,约占全国天然气长输管道的6%,管网覆盖面积较有限。中海油管道资产较少,共8个长输管线项目,支干线管道总长km,约占全国天然气长输管道的5%,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山东5个省。此外,内蒙古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集团、张家口应张天然气等公司运营少量长输管道,包括长呼线、长呼复线、阜沈线(阜新—沈阳)、应张天然气管道等。

1.2.3 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省管网

省级管网公司是地方国有企业代表地方政府控股的省级管道投资、建设、运营公司。初步统计,全国有21个省份组建了30多家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主要职责为统一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省内天然气管网及其他天然气相关业务等[11]。这些省级管网公司中,如果按照“上游供气商能否与下游用户直接交易”以及“区域管网建设运营是否为特许经营”的区别来划分,省级管网公司具体运营模式可大致归纳为以浙江为代表的“统购统销”模式、以广东为代表的“允许代输”模式和以江苏为代表的“开放型”模式。目前,省管网公司把握着省内天然气管网的命脉,其运营模式、管输费率多对各省天然气市场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1.3 下游市场竞争形势

1.3.1 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并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自年国家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来,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图7)。同时,由于产业改革较早、下游领域进入壁垒较低,一些外资、港资、民营资本以及石油石化巨头竞相涌入,如中华煤气、新奥能源、中国燃气、百江燃气、华润燃气等,我国逐渐形成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外资港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图7 我国天然气下游市场化改革历程图

1.3.2 下游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

近几年,在城镇化率提升和煤改气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天然气下游领域高速发展,中华煤气、新奥能源、中国燃气、华润燃气等公司大力开拓市场范围,积极开展并购,市场竞合加剧。虽然我国城市燃气企业数量众多,但随着城市燃气企业间的竞争与合并,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目前,我国有城市燃气企业多家,年销售量超过1×m3的企业不足10%。其中,五大全国性城市燃气企业(昆仑能源、新奥能源、华润燃气、中国燃气和港华燃气)年占市场份额的70%(图8),较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型城市燃气公司业务覆盖范围较广。图8 中国主要城市燃气公司年市场份额图

1.3.3 政府监管趋严,城市燃气行业利润率大幅缩窄

近几年,政府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城镇燃气工程安装收费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加强对城市燃气相关业务的监管,明确区域管网收益率不超过7%、城镇燃气工程安装费的利润率不得超过10%[12]。而天然气接驳业务是城市燃气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占绝大部分企业收入比例的10%以上。预计新政策将压低城市燃气企业的利润率,城燃企业或将降低项目开发量,转而通过收购等方式扩大业务范围[13]。

2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形势变化

随着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天然气管网独立运营,我国将逐渐实现天然气产业的产、运、销分离,打通上游直销通道,下游委托运输的通道,向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X+1+N+X”油气市场体系转变。

2.1 上游政策性壁垒被打破,市场竞争将逐渐形成

年12月,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意味着其他企业进入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领域的政策性壁垒已基本扫除,未来上游领域的参与主体将向多元化发展[14-15]。管网公司成立后,将为新天然气生产商打通资源运输通道,但考虑到上游运行高风险、高投入、技术密集的特点,从中长期看,开放会导致竞争程度的上升,迫使企业提升勘探开发能力,增加产出。进口方面,管网公司成立的影响将更为显著,预计会有更多的企业到国际LNG市场进行采购,如城市燃气公司、电力企业、金融机构等“三桶油”以外的企业,从自主进口逐渐扩展到在海外获取勘探开发区块、成立贸易公司等,加快进口业务布局,延伸产业链,加速上游市场形成国企、民企、外企三方多元化竞争新格局。

2.2 中游将形成国家管网公司与省管网并存格局

在中游环节多年改革的基础上,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中游长输管网将形成“全国一张网”,由国家管网公司统一运营。然而,目前省管网与国家管网公司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且省管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省内天然气管网的命脉,地方政府、城市燃气公司、金融机构都对省管网公司充满兴趣。预计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或将出现各路资金涌入省管网公司的局面,形成国家管网公司与区域管网公司并存的中游市场格局。例如,黑龙江省利用市场化公开竞争方式引入战略合作者,共建省管网公司,北京燃气、中国燃气、新奥能源、陕西燃气成功中标入股,辰能集团成为省属国有企业股东。

2.3 下游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年6月,发改委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年版)》免去了“城市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燃气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对外资彻底开放天然气城市燃气投资,城市燃气行业实现全面放开。外资企业将加速探路我国市场,通过独资、参股、合作等方式发展城市燃气业务。年11月,申能集团和道达尔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此外,上游企业积极发展终端城市燃气业务,延长石油和陕西燃气重组,开拓终端市场;中石化成立长城燃气,进入城市燃气领域。城市燃气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向上游延伸,开展LNG贸易、煤层气勘探开发等;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布局发电、新能源业务。未来城市燃气领域市场竞争将加剧。

3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国内天然气市场贸易格局变化

3.1 进口主体多元化,或将形成多头对外,冲击国际LNG市场

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以“三桶油”为主,其他企业进口量逐渐提升。尤其是年国家出台《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等政策以来,推进了我国油气管网公平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大型城市燃气公司尝试资源进口业务。广汇能源、新奥能源、深圳燃气等均已开展国际上游收购、天然气进口等业务,北京燃气、新天能源等企业也积极规划、布局LNG接收站项目,华电集团、保利协鑫等电力企业也尝试开展LNG进口、国际LNG贸易等业务。年,民企和非油企业的天然气进口量占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从LNG接收站接收能力看,截至年底,新奥能源、九丰集团、申能集团、广汇能源、深圳燃气等“三桶油”以外LNG接收站运营商的接收能力已较上年提升了2.8%。近几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全国沿海与内河LNG码头布局方案(年)》(征求意见稿)等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建设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并规划到年全国建成LNG接收站超过40座,年接收能力约2.5×t。同时,年,随着国家管网公司正式完成资产划转,开展实际运营,资源运输通道被完全打通,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大型终端企业、贸易商、非油企业尝试开展天然气进口业务,我国天然气进口主体将日趋多元化。此外,值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