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教育蒋海春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回原籍担任中小学教师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赢得了广大初中毕业生的积极响应。一时间,优秀初中毕业生纷纷报考“中师”,大有千军万马独木桥、挤破脑袋考“中师”之势,使得“中师生”声名鹊起,备受青睐。 中师生是当时初中毕业的尖子生 “中师”为何能够吸引尖子生?政策吸引是关键。当时,国家给予中师生的待遇很优厚:带户口进城、吃商品粮、给生活补助以及少数民族补助、包住宿、免学费、毕业包分配、少数优秀毕业生保送上大学等等,考上“中师”就意味着一生工作有了保证。虽然当时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条件比较落后,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也很简陋,食宿标准不是很高,但也基本能够满足“中师生”的学习生活需要。 这些政策,不仅对农村考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就是对城里的考生,也构成很强的刺激。特别是读中师能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当时的学生往往家中有多个兄弟姐妹,甚至还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的经济很拮据。所以,这些早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主动选择报考中师,在解决了自身工作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当时能够考上“中师”,那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只有初中毕业的尖子生,才有被“中师”录取的机会。为了解决竞争激烈问题,各地区出台了一些选拔办法:比如先预选考试、再正式考试,先中师选拔、再高中录取。当时一所乡镇中学仅有一两名学生能够考上中师,考不上中师的,还可以报考高中。各中师学校也出台了招生办法:笔试合格再进行面试,而面试侧重考察学生的体音美基本素质。经过这样的层层筛选,当年中等师范学校选拔到的都是“一类学苗”,从门槛上保证了未来教师的高素质。虽然当年大学一样不好考,但考上“中师”同样令人羡慕。 当时的中师生是创造师范教育辉煌历史的好学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于年参加高考,毕业后分配到阜新市师范学校工作,直至退休。这期间,亲眼见证了这段共和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迹。我曾担任中师83.4和87.5两个班的班主任,并且承担这两个年级所有班级的化学课,以后又在89级、91级、93级等年级的化学教学中接触了更多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艺体才能等感触颇深,成为我一生教学中最值得回味和荣耀的美好时光。 我所工作的阜新市师范学校,从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到年是最后一批。总体来说这些学生都非常优秀,而政策实施初期的学生比后期的学生更优秀一些。当时的我年轻热情高,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加之遇到这些优秀的学生,可谓如虎添翼。两年后的年第一个“教师节”,我获得了阜新市人民政府“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是这些优秀的学生成就了我这个31岁的年轻人。后来凭借着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加之学生们的支持,我的工作一直得心应手,学校的教育事业始终持续发展。为此,我由衷地感谢伴我教学相长的所有“中师生”! 一晃近四十年过去,我已经退休六七年了,每当想起中师那段工作时光,就激动不已。83.4班多次获得学校“先进班级”、团市委授予的“优秀团支部”,87.5班多次获得学校“先进班级”、市级“精神文明班级”等荣誉称号。这些学生人人上进,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组织活动,一呼百应,龙腾虎跃;课堂学习,专心致志,一点就会。他们既把在初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带到了“中师”,又以为人师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文化课学习成绩一贯优秀,而且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教师必备技能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他们当中时常涌现出在全省全国夺魁获奖的佼佼者,令学校、令阜新为之骄傲。正是这一届又一届的好学生把“中师”教育事业推向了新高峰。我从心底赞叹,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一代中师生! 中师毕业生是如今基础教育的铺路石、顶梁柱 从年起,中师生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除了年学校没有毕业生以外,每年都有一届学生毕业离校。作为老师心里非常不舍,但一想到他们百分百有了一份教师工作,开启了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生之路,内心也就得到了一些宽慰。这些学生也怀着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依依不舍的心情,欣然服从分配,有的留城任教,而多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自己心爱的教师工作。这些中师毕业生在义务教育的舞台上,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他们的学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尽职尽责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过几十年的工作,他们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考上了示范性高中,进而升入了大学,考入、、双一流重点大学的也不乏其人。是他们,以“一类学苗”的底蕴、学有所成的才智、甘为人梯的情怀,不断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既定的文化知识、有效的学习方法、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开创了让家长放心的基础教育新局面。人们不该淡忘,是他们奠基了基础教育的基石。 这些中师生也曾因学历不高而失落。由于时代的变迁,中专学历逐渐在社会上不吃香,甚至到初中任教不够格了。原来他们的初中同学,虽然在考中师中落败,但有的随后进入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天南海北地就业。而自己中师生毕业后只能在家乡从教,此时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他们在庆祝别人甚至是自己学生升入大学的时候,默默地承受着精神压力。然而,作为人民教师,既善于为人解惑,也善于为己解惑。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坚守教学一线,提高学历。他们通过成人教育的途径,考取了大专乃至本科文凭,攀上自我成长的高峰。他们的孩子也在自己的精心培育下考入了大学,在孩子身上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毋容置疑,当年的“中师生”不愧为人中翘楚,他们始终把摆正心态、激励自我作为生活艺术。他们看到别人升入大学时的那种复杂心情,很快就被自己学生进步的喜悦所覆盖。他们感受到家乡教育事业需要他们,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励着他们,既然当教师是当初自己的选择,并以此为荣,现在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他们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中享受着快乐,终生在农村从教无怨无悔。 默默的付出理当被认可。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并轨“专技十三级”政策,辽宁省也出台了乡村教师中级职称满10年晋升高级职称的政策,是对这些中师生的最大温暖。他们得到了尊重和褒奖,是最高兴的。虽然这一政策来的迟了一些,但它慰藉整整17届中师生!即便是最早的级中师生,他们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年龄也不到55周岁的退休年龄,而对后面所有各届的毕业生更是全覆盖。我作为关心学生工作和生活大半辈子的老教师,怎能不为他们激动万分! 我曾一度为这么优秀的学生回到家乡而惋惜。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些学生参加工作后,喜讯一个又一个传来,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有的学生仅仅毕业两三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了公开课、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随着时间推移,更是好事连连:许多毕业生被评为县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省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辽宁省优秀专家,少数更为优秀者被评为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还有少数尖子生在艺术上很有造诣,被评为一级美术师、获得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等等。他们的工作在得到同行、学生和社会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认可。 一代中师生的声名,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不再被人们像当年升学时那样艳羡,但我这个老教师全程见证了这代中师生的优秀。虽然他们的全日制学历属于中专学历,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学历,但他们同龄人中那些升入大学、乃至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同学,一提起他们仍然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是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坚守,奠基了共和国教育大厦的基石,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