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酊 http://m.39.net/pf/a_6086060.html 宣传家乡赞美祖国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阜新地区处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叉地带,因此有很多汉语地名和蒙语地名,充分反映了汉、蒙、满等多民族聚居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海州庙村、太平庄、东门外、北付出、尹家窑、西山大庙、三百货、穆桂英商店……一提起这些“老地名”,年岁大一些的阜新人或许还知道,可如今的年轻市民,恐怕再也对不上号了。“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老地名”背后,包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短短几个字,却折射出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印痕和鲜明浓郁的时代特征。这些“老地名”,镌刻着阜新的历史,挽留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也闪耀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从“海州”说起…… 早些年,太平、城南、高德一带的市民每每要到市中心来,都习惯讲:“上海州!” 说起这“海州”,最早源于海州庙。有着多年历史的海州庙坐落在西山南坡,因蒙古语把山坡、坡地称为“海州”,所以人们将这座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称为“海州庙”。清末,海州庙周围住了二十几户人家,形成了海州庙村。 “九?一八”事变,日寇悍然武装侵略我国东北。年3月,为大肆掠夺阜新地区煤炭资源,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批准设置阜新市,在原阜新县境内划出海州庙、新邱、米家窑、孙家湾等25个村和今阜新镇,设立阜新市,此令于年1月1日施行。年,日伪当局开始编制《阜新都邑计划》,阜新市中心地址选定以阜新县城西9公里的海州庙村,并在海州庙村一带设立阜新街! 年底,伪阜新市公署由阜新县城迁至海州,阜新街改为海州区,同时撤销阜新县,保留土默特左翼旗。阜新市辖海州、新邱、太平、孙家湾、协和、城南、城北、高山、兴隆、红叶、东岗11个区。 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收阜新。此后,历经阜新解放、新中国成立,直至今日,海州、太平、新邱、孙家湾、米家、城南等地名一直保留下来。而“海州”之名,还被渐渐延伸到“海州街”、“海州桥”、“海州矿”。 “红树”、“玍海西”的由来 翻开年的阜新县地图,在今阜新市太平区红树街道一带有个地名叫“不敦毛头”。正文记载,不敦毛头村归阜新县中区一分所水泉主村所辖,并说在不敦毛头村前有一庙宇,名衍庆宫。 原来,今太平地区在清代归属土默特左翼旗。清代光绪年间,土默特左翼旗开禁招垦,汉族人大批涌入,遂在太平地区陆续形成一些村落。在今发电厂西侧有黄姓大户,村落就叫黄家窝铺;在今发电厂厂区一带居住的为杂姓,取名太平庄,并于光绪七年(年),在太平庄东头修建道教庙宇衍庆宫。不久,衍庆宫附近也形成村落,却无村名。 有一年,旗王爷路过衍庆宫,见道观虽然不大,倒也很有气势,特别是道观东侧有棵大树,高十余丈,枝繁叶茂,心头大悦,于是便问随从此地何名。随从灵机一动,顺口答道:“不敦毛头!”其蒙语意思是粗大的树。后来又因种种传说改称“勿拉毛头”,意思是“红色的树”,再后来就简译为“红树”了。 “玍海西”的地名,阜新人都熟悉,而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玍海西”蒙语名,意为“养猪的围栏”,得名于清末有一大户人家在这里养猪。别小看了这个简单的符号,据民俗学者讲,这个名字的背后,标志着当时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牧民由此开始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转折。 最早,玍海西村隶属阜新县,后划归细河区,成立玍海西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马路南、大桥头、东园号、西园号、大梨树等11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国营农场和两个集体分场,是全市重要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如今,“玍海西”在人们的印象中,仅剩下一座大桥和一个公交站点的名称而已。 “东门外”还在,东门在哪儿? 说起“东门外”,如今仅剩下“东门外市场”这个名字。“东门”在哪儿?没人知道。 据说,早在设立阜新市前后,东门外这个地方有个村子叫“朝老粗鲁”,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确实曾修筑过“东门”城防,“东门外”由此得名,而“东门”却在人们记忆中淡忘了。 如今的“马家店”,也仅留下了一座商场。其实,“马家店”得名于清乾隆年间一马姓农民开设在此地的大车店,后来渐渐形成小村落。年阜新解放后,马家店村还存在,年改为马家店居民委员会。随着人口增多,马家店地区的范围逐渐扩大,年扩大到12个居委会,分别隶属西山、河北两个街道办事处。如今,“马家店”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泛指马家店商场、丹阳街一带一个相对模糊的地域。 如果说“东门外”、“马家店”是阜新城区出现较早,且留存至今的地标性地名,那么像“一百货”、“二百货”、“三百货”、“五百货”、“八大幌”、“站前商场”、“穆桂英商店”、“光明粮店”以及“阜新剧院”、“海州影院”、“北付出”等等一批地标性地名,折射出的是更加浓郁的时代特色。 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统购统销时期,百货店、粮店、副食商店、影剧院,也包括煤场等等,的确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而像“八大幌”饭店、“穆桂英”副食商店,又不知留下了多少阜新人浓浓的怀旧情愫。屈指算来,当年这些尽人皆知的“地标”,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早已被新时代的新“地标”所代替,很少有人知晓了。 阜新地名里的“蒙元素” 阜新地名有许多来自于蒙古语,构成了阜新地名里的“蒙元素”,这其中,有蒙古语地名的音译名;蒙古语地名的意译名;汉、蒙合璧地名;汉、蒙两个地名并存。下边是一些阜新老地名的来历。 蒙古贞——蒙语名,原是部落名称,也有译成“蒙郭勒津”“蒙古勒津”等。 彰武、章古台——蒙语名,意为“苍耳,有苍耳的地方”,彰武县之名得名于柳条边的边门“彰武台门”。 海州——蒙语名,意为“山坡”,先有“海州庙”,后有海州街、海州区、海州矿等。 太平——蒙语名,蒙语原为“太平台”,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据说是一个人50岁的时候得了一个孙子,便给孙子起名“太平台”。 新邱、新秋——蒙语名,意为“新搬迁来的,新立的屯子”。 清河门——汉语名,取自清代柳条边边门名称,源自边门附近有一条清河。 细河——蒙语原为“细日塔拉因高勒”,意为“黄花滩上流淌的河”,后来汉语名取蒙语第一个读音,称之为“细河”。 高德——蒙语名,“高德矿”之名源自“高德营子”之名,“高德营子”名是以一个叫“高日岱”的蒙古人的名字命名的。 五龙——蒙语名,原为“乌兰那皋”,“乌兰那”为“欧李”,意思是“欧李沟”,后来谐音改写成“五龙”。 玍海西——蒙语名,意为“养猪的围栏”,这个村名可以间接反映出从放牧到农耕的定居生活。 沙海——蒙语名,意为“鞋、靴子”,传说当年康熙皇帝私访来到这里,连人带马陷进一处沼泽地的泥潭,好不容易走出去后却丢了一只鞋。 勿拉毛头、乌兰木图——蒙语名,意为“红色的树”,“红树”为蒙语名的意译名称。“乌兰木图山”也曾叫“阿丽玛图山”,“阿丽玛图”是蒙语“有梨”的意思。 孙家湾——汉语村名,早年这里曾有一处河湾。 马家店——汉语村名,早年这里曾是一处车马店。 长营子——蒙语名,蒙语原为“乌孙依和”,意为“水的源头”,与汉语中的“营子”没有关系。 九营子、旧贝营子——汉语名,是指当年旗府贝勒曾经住过的地方。“贝勒”是满语,爵衔名称。 阿金、阿金歹——蒙语名,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哈尔套——蒙语名,蒙语原为“哈尔套洛改”,意为“黑色的山头”。 那木斯莱——蒙语名,彰武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本意是一个佛名,汉语称黄财神(四大天王之一)。 大冷——蒙语名,意为“较矮的山梁或山冈”。 长哈达、察干哈达——蒙语名,意为“白色的岩石”,与日常用的“哈达”没有任何关系。 卧凤沟——汉语名,早年曾叫“窝棚沟”,后逐渐演变成“卧凤沟”。 海棠山——蒙语加汉语名,“海棠”、“海岱”是蒙语。 伊吗图——蒙语名,意为“有山羊的地方”。 高林台——蒙语名,意为“有铜的地方”。 大巴——蒙语名,意为“山梁”。 化石戈——蒙语名,意为“核桃”,据说早年附近山上有核桃树,故此得名。 那四——蒙语名,村名,蒙语原是“阿尔斯楞”,意为“狮子”。由于地域发音习惯上“阿”“那”的发音相近,渐渐演化、简化成“那四”。 查海——蒙语名,原是部落名称,也译成“察哈尔”。 哈拉哈——蒙语名,原是部落名称,也译为“喀尔喀”。 养息牧河——满语加汉语名,“养息牧”也有译成“杨柽木”,是满语。 汤头河、汤头村——“汤头”为蒙语名,源于蒙语“汤特因高勒”,意为“河滩宽的河”。 扣莫——蒙语名,也有译成“活莫”,意有两种,一是“咽喉”,二是“曼山梁”,一般是根据地貌起的村名。 衙门——蒙语名,没有“官府”之意,而是蒙语“押穆”的谐音,意思是守护皇帝或者王爷陵园的人。这是以职业命名地名的一种。 皂力营子——蒙语加汉语名,“皂力”为蒙语,意为“地窖”。据说当年旗政府征收的地租粮就储藏在屯子里的地窖里。 烟台营子——蒙语加汉语名,“烟台”为蒙语“云丹”的谐音,“云丹”是人名。 巨将屯——蒙语加汉语名,“巨将”为蒙语“朱赞”的谐音,“朱赞”是人名。 二门——蒙语名,“二门”原为蒙语“额本德勒”的谐音,“额本德勒”是人名。 长大沟——蒙语名,“长大”是蒙语“察克大”的谐音,是“警察”的意思,村名源于山顶上有一处辽代巡查哨所遗址。 排山楼——蒙语名,“排山楼”蒙语原为“牌朝鲁”,意为“有石碑的地方”,因村中立有元代“大玄真宫祖碑”而得名。 卡拉房——蒙语名,蒙语原为“哈如勒”,意为“军事哨所”,源于明代长城沿线上的一处哨所。 摘自中国地名 风雨彩虹y 风雨彩虹宣传家乡,赞美祖国,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喜欢就点赞,爱就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