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是地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移民人口、民族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导向、文化根基等诸多方面。 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当然也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阜新地域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阜新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新中国成立后阜新地域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代阜新地域主流文化——矿山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阜新地域自然环境的劣势是水资源短缺。阜新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十年九旱,土壤贫瘠。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灾害频仍;人才匮乏,科技落后,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年复一年地沿袭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种地方法,广种薄收,新中国成立前粮食平均亩产不足百斤。为了生存,千百年来,阜新人民顽强地同自然灾害抗争,形成了坚韧刚毅、吃苦耐劳的群体性格特征。 科尔沁沙地 移民影响不同地域之所以有文化上的差异,移民是一个重要因素。移民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流动,其把自己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带到了新定居的地方,使当地的文化发生了改变。 夏商到隋唐时期,阜新地域是少数民族的游牧地,人烟稀少,开发较晚。 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是辽代。契丹族建国后,辽代统治者将俘获的中原汉人与东北的渤海人迁徙到阜新地域,建立头下军州,汉人和渤海人大部分被安置在适宜于农耕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有技艺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契丹统治者对阜新地域采取保护性开发政策,使当时的阜新地域以懿州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阜新地域已有3万多户,人口30万,兵丁多达人,成为辽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和重要的后方基地,成为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是明末清初,蒙古勒津部落入驻阜新地域,他们同兀良哈等部落的蒙古族同胞和谐相处,共同开发阜新,使阜新地域经济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蒙古勒津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是清朝晚期汉民的垦荒。由于山东、河北人多地少,加上天灾人祸,大量农民为谋生计“闯关东”来到阜新;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对东北草原包括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主要是来自山东、河北的汉族垦民,将齐鲁、燕赵的汉文化带到阜新地域,与蒙古族文化交汇融合。 闯关东 第四次大规模移民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在中央政策的大力倾斜和支持下,阜新地域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年阜新市区人口仅有人,“一五”开始的年为人,“一五”末期的年达到人。增加的城市人口主要是矿区职工及其家属。伴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矿山文化应运而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