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春节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等。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在阜新地区,汉族过年的习俗很多,一进腊月,农家便开始杀猪、淘米、压面、做豆腐、蒸豆包、撒年糕,俗称“忙年”。农村有句谚语“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年代,平素清贫简朴的农民渴望过年的急迫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春节的前奏曲是腊八与祭灶,一到腊八,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喝腊八粥是乡间的风俗。在腊月初八早晨,大家都要吃一顿用大黄米、小黄米、高粱米等杂粮,加进一些小豆、红豆等熬成的黏粥,叫腊八粥。这一天,不但全家人聚在一起喝腊八粥,还要在果树上抹点粥。这一风俗有很多说法,一说是寺庙里的和尚为纪念佛祖而制的供品。一说为激励后人勤俭持家,切忌懒惰。所以在腊八的早晨,家家都起得很早,比一比谁家的饭吃得最早。说是“谁家的烟筒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腊八粥喝得早,就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 腊八前后,东北的气温降到最低点。在阜新,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在这时杀猪可以把猪肉很好地保存一段时间而不变质。杀年猪是过年的最大举动。谁家杀猪都要请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吃一顿猪肉、血肠。直到现在这一习俗仍经久不衰。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在阜新地区的农村过去不论贫富,只要成家过日子,就要供灶王爷,并写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一年四季常住在家中,对各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一到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他要回天上向玉帝汇报。因此,人们往往在腊月二十三晚上,把院子打扫干净,摆上香案,烧上香,摆上三摞馒头,以及水果、蔬菜,再把灶王的神像请下来供在香案上进行祭祀。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不少人家还会放些糖果。传说灶王爷在天上要休息并汇报一个星期,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人们在除夕还要“接灶”。即换上新的灶王神像,在灶龛前燃香。 关于灶神的起源,在阜新有一种说法,说是姜子牙斩将封神时,封张奎为灶王爷,封张的妻子高兰英为灶王奶奶。所以民间曾流传“灶王爷本姓张”。 过了小年就要天天忙年了。在阜新农村有几句顺口溜:“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在这几天里,大人们忙里忙外,打扫卫生,粉刷墙壁,办年货贴年画。 一过腊月二十三,农村集市人山人海,过年时所用的一切东西,如鞭炮、年画、春联还有油盐酱醋等调味品都要在这几天准备齐。除了赶集,家里也忙,要做一大盆米饭,叫做接年饭。留着第二年正月吃,象征着第二年不缺粮食、不断顿。还要剁一只鸡熬一锅咸菜,正月热着吃。孩子们盼着穿新衣,放鞭炮,更盼着改善一下生活。所以在过年时再困难的人家,也要准备几斤白面和几斤肉,蒸几个馒头上上供,吃上一顿饺子。 扫房的习俗据说源于很早以前的尧舜时期,是古代先民为驱除疾病而举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到了唐宋时期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腊月二十四,掸土扫房子”成了民间谚语。从客观上说,北方的冬季很冷,人们经常关门闭户,屋里空气不流通,灰尘很多。在春季到来之时,搞搞卫生是有利于健康的。 扫房之后,紧接着就是刷墙、糊棚、贴年画,里里外外见个新。要把家具和衣服洗涮得干干净净,还要理发和洗澡。环境的改善,平添了春节的欢悦和喜庆的气氛。 年画是从门神、灶马演变发展而来的。在阜新地区,直到20世纪末,贴年画的风俗仍十分盛行。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但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吉庆有鱼》《连年有鱼》《富贵长春》等,还有鼓励儿童立志学习的《少年勤学屏》以及电影、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曾使一代人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贴年画之后,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就要贴门神、贴春联和挂签了。门神和春联都是来自于“桃符”,而“桃符”又是来源于先民对门的崇拜。在这漫长的历史中,门的发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门不但能遮风挡雨、御寒,还可以防止各种野兽对人的伤害。人们对门非常感激,把门作为保护神。早期的门神为传说中神荼与郁垒这对擅长捉鬼的兄弟俩,到了唐朝,门神逐渐改为秦琼和尉迟敬德。 贴春联的习俗在阜新地区经久不衰。在农村不但门的两边要贴,还要在屋内贴春条,也叫炕条,在堂屋里贴上“抬头见喜”。除此之外,在门外显眼的地方,也要贴上“出门见喜”,在窗框的上方,牛、羊、猪圈,鸡窝,仓库的粮囤上以及车上、井旁都要贴上短语小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吉祥如意,粮食丰收,畜禽兴旺。 农村贴春联大多数要同时贴挂签。据说贴挂签这一风俗来源于姜子牙封神时,封了他妻子为穷神,在除夕,她可以到任意一家去享用供品,但有一条就是“见破就回”。为了避开穷神,人们就把五色彩纸剪破贴在门窗上。除此之外,人们贴挂签,也是为了取“签”与“钱”的谐音,以免祸得福,避穷纳财。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 (文字图片均来自于衣学泰、王紫晨主编的《阜新故事》) 好文推荐: 你了解阜新地区的锡伯族居民吗? 看看阜新地区的朝鲜族居民有多少! 蒙古勒津祭敖包 从阜新走出的草原英雄小姐妹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