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帽子经济病“   

  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近几年,沈阳市仅获批的国家级示范试点项目就超过30个,而这在全国并不算最多。

  一个时期以来,各类以试点、示范、基地等头衔为名的“帽子”满天飞,东北各地更是争相抢夺。

  有关专家指出,“试点帽子”长期泛滥的现象背后,暴露出过犹不及的政府之手。这种过多、过度的行政干预,往往容易造成资源错配,破坏市场的公平和秩序,也为权力寻租、钱权交易提供了空间。无疑,也为当前深化简政放权的政府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帽子”层层下发,成为各级政府管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东北地区共有多少不同层次、类别的试点几乎没人说得清,但一个城市戴多顶“试点帽子”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近年来,沈阳市多项工作和多个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示范试点。从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到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等,单是国家级“试点帽子”就超过30顶,加上省市的示范试点就更多。

  无独有偶,智慧城市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缓解拥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试点城市……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哈尔滨市获得国家级以上试点也至少有十几个。

  除了副省级城市,像吉林省四平市这样的中等城市也有多顶“试点帽子”。当地官员一口气说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城市”等12个国家级的“帽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国家级的大“帽子”,还有省市级的小“帽子”。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在向上要“帽子”时,也会如法炮制向下发“帽子”。从省里到市县层层下发各种“试点帽子”,以至于“试点乡”“试点村”层出不穷,成为各级政府管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抢帽子”是能力,“发帽子”是权力。利益博弈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三四个部委争相给一个地方动漫产业园区“发帽子”的现象。2008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文批准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建设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汤旺河国家公园。受权力分割、体制不顺等原因影响,这顶“试点帽子”长期遭受质疑难以推进。近日,伊春市再获有关部门批复国家公园试点,为期三年。“原来是部门批准的,现在是国家批准的。”当地干部说。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从申报、考核到验收,每个环节都得准备一大堆材料、兑现一整套指标,连日常工作都被越来越多的‘帽子’绑架了。”部分基层干部不满“试点帽子”过滥,认为形式大于内容。

  “试点帽子”意味着资金、政策和政绩,是“跑部进京”重要内容

  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讲,“试点帽子”意味着资金、政策,也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工程。因此,投入力量争试点、要项目,早已成为东北各地“跑部进京“和“提钱入试”的重要内容。

  以一个获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的省会城市为例,根据试点政策,该市可在3年试点建设期内获12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对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项目建设的,额外还有1.2亿元资金奖励。

  “地方工作大钱小钱都得要,况且试点还和政绩联系在一起,既是肯定工作又可以出成绩,有什么理由不争取呢?”黑龙江一位县级干部说。作为国家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辽宁省阜新市近年来按国家试点政策规定,已享受国家专项财力性转移支付22亿元。当地官员向记者介绍,到国家、省里跑项目时,“试点帽子”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据说投资上百亿的大唐煤化工项目落户当地与试点有很大关系。

  在积极争取“试点帽子”时,有的地方要求直接明确责任,强化人员和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向上衔接和争取。一位常跑项目的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告诉记者,要会争会抢,动手早、下手快。他们在争取一个试点时,虽然很有优势也不敢大意,通过积极找关系、找相关领导“协调”,很不容易才拿到。

  记者在沈阳浑南新区科技局了解到,在他们近期开展的专项工作中,包括申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省级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其中争取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区最重要的工作,已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余的也在全力推进。

  吉林省有的地方专门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下设多个专项推进组和办公室,并要求投入资金以满足争取工作的需要,甚至由组织部门对干部在争取中的表现进行跟踪考核,在争取中“发现干部,评价干部,使用干部,重用干部”。

  过多过滥导致试点异化,甚至沦为地方“等靠要”的途径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东北地区近4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三顶各类国家级“试点帽子”的占大多数。

  示范、试点对地方配套大多有一定要求,并且存在验收、考评机制,地方政府要据此开展工作、制定实施方案,重要的试点甚至成为工作的重心。试点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过多过滥导致其异化,甚至沦为地方“等靠要”的一个途径,难以起到应有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实际上,每顶“帽子”背后都有一只“政府之手”,在深化简政放权过程中,这些形形色色的“试点帽子”乱象引发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有的试点做得不错,有的就是热闹一阵子。因为“试点帽子”的诸多好处,各地大多都不愿意主动摘下来。阜新市一位官员表示,转型成功就要退出试点,这意味着国家财力转移支付的停止,还是要再多给几年时间,否则地方财政“受不了”。

  有一个转型比较成功的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因担心影响其试点地位,对转型成效不愿对外公开多披露。“如果成功转型了,钱没了怎么办?”一位当地干部一语道破“天机”。

  黑龙江省委政研室主任郑大泉指出,示范、试点本意是鼓励基层创新实践,在个性中找出共性,不能当奖励,更不能当荣誉。目前“试点”顶层设计不够,重设定,轻管理,重启动,轻过程,重一般推进,轻结果的运用和总结,跟踪问效做得不好。

  东北振兴研究院郁培丽教授认为,简政放权就是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试点帽子”背后饱受诟病的政府“权力之手”,通过试点的形式对市场进行干预,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也有专家指出,试点应有淘汰的机制,要建立健全遴选机制和竞争机制,公开履行设计、设立、管理、总结等程序。

  二、”长官经济病“

  面对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近几年,东北经济持续下滑,既受传统产业转型困难拖累,又缺乏新兴产业有效支撑,多地经济发展“蓝图”变化频繁。

  “新华视点”记者梳理东北三省部分市县的经济数据,发现一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游移不定。受短期、多变的地方长官意志左右,接续产业不停变换难当转型重任现象突出。

  多地产业规划“走马灯”式变化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主导产业培育更是其中的“重头戏”。记者查阅部分市县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公开文件,发现一些地方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变换频繁,新兴产业此起彼伏,纵向短期化、横向同质化现象严重,个别地方规划发展的替代产业,仅3至5年时间就换一茬。

  黑龙江省大庆市是闻名全国的“石油城”,已进入产量递减、成本上升的油田开发后期。为避免重蹈国外资源型城市“油尽城衰”的覆辙,当地政府长期致力于提升非油经济比重,培育发展替代产业。从大庆市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该市自2006年起先后提出23个重点发展的接续产业,除了石化、农产品被多次提及外,其余接续产业“走马灯”一样变换,十年间接续产业换了13个。

  2006年,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乳业、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纺织和皮革、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橡胶等重点产业规模超百亿元”,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变为“形成乳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和皮革、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6个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和橡胶”等重点产业被换掉。即使被列为产业集群之首的“乳业”,在此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未被作为重点产业集群而提及。

  2011年,辽宁省鞍山市对“十二五”重点产业做出规划,与当地产业关联度并不高的激光产业,在次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高调提出,要求“举全市之力”打造激光产业基地。在各级领导强力推动下,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在鞍山高新区破土动工,千亿级规模激光产业集群战略宣告启动,并上演了13个月完成投资12亿元、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的“激光速度”。

  东北人喜欢用“熊瞎子掰苞米”来形容顾此失彼的短视行为,而这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方式的真实写照。一些地方规划成百上千亿规模的产业如“走马灯”般说换就换,写入党代会、人代会等权威报告中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也因变化频繁不能一以贯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十年换了7个发展思路,从“133”产业发展格局、“135”发展战略到“三三九五”工作思路、“1263”工作思路、“1345”工作思路等。“这么多数字变来变去,别说老百姓记不住,机关干部又有几个不混淆?”不少基层干部说。

  “翻烧饼”制约长远发展

  “围着政策转、按着指示办、做给领导看”的扭曲政绩观和短期经济行为,不断催生制约区域长远发展的“新蓝图”。

  在东北三省各地采访,记者发现“新面孔”背后还是“老问题”: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比重畸高、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东北主要城市的主导产业中,又新加入汽车工业和绿色食品等“新成员”。除了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长春外,哈尔滨、沈阳、大连、大庆、吉林等城市,近年来都纷纷圆起了“汽车梦”。

  “一个整车基地动辄就是上百亿的增加值,地方要发展多少民营企业能达到这个规模?”大连市工信委副主任刘刚道出个中原委。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整车的产业链长,既能快速拉动经济发展,也能解决就业问题,自然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热捧。

  吉林省一位官员向记者披露,几年前亲历一家成长性较强的企业,拟投资一个200多亿元的项目,土地规划迟迟批不下来,找领导协调“失灵”。当地一位官员道出其中玄机,该项目需从国外引进设备,投产周期长、达产最快也得三年时间,“三年我都不一定在哪儿了。”他说。

  一些“先天不足”却被“长官选中”、地方政府全力推进的大项目,在东北各地屡见不鲜。

  几年前纷纷上马的光伏、动漫等产业,如今在东北已经难觅踪迹,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项目也遭遇搁浅。2010年前后,黑龙江省重点推进旅游名镇建设,促进全省旅游业发展。据报道,仅当年牡丹江镜泊湖旅游名镇,新建续建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规划面积25.8平方公里。由于客流量不足,多地冷冷清清近乎闲置。

  今年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称,16个旅游风情小镇建成后多数闲置,共排查建成项目198个,查出闲置项目24个。

  发展战略和产业路径跟着长官一起“换届”

  记者追踪这些城市发展“蓝图”变化的拐点发现,除却服从国家战略调整转变外,更多与上级重要领导视察、当地主要官员交替等时间高度吻合,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路径选择,往往跟着长官一起“换届”。

  2006年6月,辽宁省朝阳市召开第八届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必须全力实施‘一主四化’战略……加快打造冶金业、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矿产资源深加工业四大支柱”,而在两年后召开的市委八届七次会议上,上任不到半年的市委书记陈铁新,就高调提出“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的新目标。

  这位曾担任过8年旅游局长的官员,将当地四大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工业“改弦”为装备制造业,将矿产资源深加工业“易辙”为文化旅游业。2011年6月,陈铁新代表朝阳市委作第九届党代会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绝口不提上届党代会确定的“一主四化”战略。令人感慨的是,此后,陈铁新却步前任市委书记宋勇后尘,在晋升为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不久也因贪腐问题落马,而他的一系列政绩战略也成了“烂尾工程”。

  由于东北地区国企比重大,地方政府掌握较多资源配置权力,各地党政主官在产业路径选择上,往往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不少地方官员主政一方后过度自信,无所不能,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对经济干预高度个人化。

  去年因贪腐落马的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2008年由市长接任市委书记半年后,便将2007年大庆市第七届党代会报告中坚持“创建百年油田,构建战略新高,共建和谐社会,推动大庆迈上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发展思路,调整为“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全力推进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思路,将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目标,“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愿景,誓言成为综合型国际石油能源城市、世界寒地温泉休闲城市、中国北方现代产业发展先进城市、东北亚经贸物流节点城市、世界性会展和资讯中心。

  黑龙江省一名官员向记者吐槽,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产业“走马灯”、规划“翻烧饼”现象频发,其根源既有主要领导个人偏好,也有短期行为的利益驱动,不仅决定产业规划及兴衰,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多位受访干部认为,东北经济再振兴需要增强发展自信、激发内生动力,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期”的发展理念,既要注重科学规划,更要严格民主程序。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目标,握牢“交接棒”,跑好“接力赛”,切实推动东北经济加快走出困局。

  

  三、”盆景产业病“ 

  曾跻身全国四强、云集从业者近5000人的沈阳浑南动漫产业基地,总投入逾10亿元,如今绝大多数企业都已搬离或倒闭;曾排名全国前十、拥有动漫公司近300家的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在创作《龙娃》《探索地球村》等知名动画片后,眼下园区破败,招商几乎停滞……“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走访东北多处动漫产业基地,看到一幕幕黯然衰落的景象。

  前几年,东北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和补贴扶持,一哄而上发展动漫文化产业。仅十年间,这个曾辉煌一时的“盆景经济”,就因补贴取消和人才匮乏而难以为继,大多数园区陷入萧条衰败之中。

  补贴优惠到期,企业就候鸟一样“飞”走了

  日前,记者走进沈阳市浑南区“沈阳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大楼,昔日墙体外醒目的红色大字早已有些褪色。一位保安说:“几年前这里的公司就都走光了,现在改成政府办公楼,不过大部分房子还空着呢。”

  记者透过一楼东侧一间上锁的玻璃门看到,大量蒙尘、破损的动漫园沙盘和专业设备四处散乱堆放,见证着“动漫基地”曾有的“雄心”。

  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一度号称年产动画片能力超过3万分钟,位列全国十强。然而如今,始建于2005年的动漫园区内几幢欧式风格大楼大多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些写字间窗户外打出“XX动画”“XX动漫”的破旧广告牌。由于长时间无人使用,有的大楼台阶破裂,裂纹处长出杂草。

  “补贴、优惠一到期,动漫企业就候鸟一样‘飞’走了。”在沈阳浑南动漫产业基地的“动漫世界”大厦里,随处可见电气设备、工程设计、招标代理等公司,却找不到动漫企业的招牌。一名物业人员告诉记者,优惠政策取消后,这里的动漫公司走得一家不剩了。

  十年前,东北各地动漫园区竞相上马,由于减免房租、税费,补贴等政策优厚,进驻园区的动漫企业如同雨后春笋,甚至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一些动漫企业也到这里注册。据沈阳蓝火炬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回忆,基地最多时有企业130多家,大楼前贴满漫画海报,还有人开办卡通玩具店,将园区装扮得格外热闹。

  然而,随着政府的补贴、优惠政策近年来相继撤出,动漫企业迅速衰落、流失,关门的关门,飞走的飞走。哈尔滨七剑数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邢伟说,当地扶持政策虽然还有,但力度明显减弱,一些靠补贴为生的企业难以为继。“现在上规模的大公司只剩下两三家了。”他说。

  吉林四平动漫产业园区发展如同“过山车”,在出现涌入20多家动漫企业的短暂辉煌后,如今只剩下一家招商企业了。坐落着吉林动画学院的长春市高新区则情况稍好,动漫园区内还有相关企业40多户。不过,高新区管委会一位官员担忧,园区大部分动漫企业一直在亏损,几乎没有税收,每年还要支付各种补贴5000万元。如果有一天政府补不起了,企业也会离开。

  产业发展沦为“补贴大战”

  和国内很多地方一样,东北各地动漫基地的补贴和奖励,多是以作品产量、播出平台、获奖级别等标准进行核定。比如,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市规定,动漫作品在不同层级电视台播出,按时长每分钟补贴500元到1000元不等,在重点频道、重要时段播出的还会更多,动漫作品在一定级别展会获奖,也有数额不菲的奖金。

  有了大额补贴的刺激,一些动漫公司不再瞄准市场,而是奔着政策使劲,有的甚至完全套用补贴标准来制作动画片。大连市动漫园区一位公司经理说,由于补贴政策要求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一些公司不管收视率,片子能播就行。结果,有的儿童动画片竟在午夜播出。补贴是按分钟数计费,有的公司就“注水”拉伸时长,很多动画片动辄长达上百集。

  2011年夏天,由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高铁侠》刚刚公布片花,就被网友质疑为抄袭外国动画作品。尽管制作团队极力否认,但是短短几分钟片花就有多个细节与外国动画作品重合,还是引发了很多网友指责。当时有人评论说,为在短期内制作出低成本作品获取补贴,动漫业的抄袭行为时有发生。

  粗放的政府补贴政策,诱发动漫公司打起了“价格战”。曾在哈尔滨市开展动漫影视制作的黄浩,一年前关掉公司改做广告策划,就因为动画片越来越不值钱了。“我们卖给同一家电视台的动画片,2009年时折合每分钟150元,到2010年就降至20元,2011年干脆免费播出。”他说,有的公司为了能够播出,还要给电视台支付频道占用费,补贴机制诱使电视台也成了分食政府资金“唐僧肉”的一员。

  此外,仅靠“补贴输血”发展的产业链条过短,影响了动漫作品商业价值的延伸。据介绍,国外动漫公司创作一部动漫影视作品所取得的收益中,发行一般只占30%,衍生产品的授权和开发占70%。而中国动漫企业至少80%还在依靠制片、发行环节过日子。

  从2013年起,东北各地陆续降低对动漫业的补贴力度,产能立刻急剧下降。据统计,黑、吉、辽三省2011年生产电视动画片52部,共计34433分钟,到2013年便骤减至13部和6753分钟。

  “给钱、给物,给不了企业竞争力”

  从昙花一现到悄无声息,靠“吃补药”发展的东北动漫产业经历了大起大落。记者梳理东北三省38个地市统计数据和官方文件发现,近年来,规划或建设动漫产业基地的城市多达19个,占比高达50%。

  事实上,东北发展动漫产业存在人才先天不足的问题。沈阳蓝火炬软件公司总经理张军说:“我们70%员工都是大学毕业后从零开始培训。由于文化创意氛围不足,两三年后一些成熟的员工就辞职到南方了。”他表示,东北很多城市发展动漫缺乏比较优势,这不是政府减免房租、补贴资金所能解决的。

  北京动漫商人王平几年前回乡创办四平年年文化公司,在当地提供低价土地、协调贴息贷款、给予产业资金等扶持之下,公司盖起了数万平方米的动漫大楼,如今却在为招商而发愁。王平坦言,动漫业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轻资产”,公司背负的东西太重,就像蜗牛一样发展缓慢。

  沈阳市中小企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洪文说,一些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全与市场规则脱节,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在这些政策呵护下的产业就像一个个“盆景”,虽然花开得娇艳,一旦接触市场风霜立马就被打回原形。“政府简单地给钱、给物,给不了企业竞争力。”

  值得   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多数业内专家认为,政府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不可或缺,关键是要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卢斌建议,可以由国家构建动漫影视作品分级制度,通过培育多年龄层次受众群体来扩大动漫消费;地方政府还应补上知识产权执法短板,为文化创意做好法律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则提出,未来扶持动漫企业,应该在税收优惠和解决融资瓶颈上做文章,比如鼓励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解决产业难题。

  四、”泡沫经济病“

  近期,东北多地官员向“新华视点”记者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

  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引发公众质疑。有专家指出,这种“数据掐架”既有重复统计、数出多门和基础资料不全等原因,但其深层次则是“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在推波助澜。相形之下,东北三省部分地方数据造假之风尤甚,不仅误导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且已演化为破坏党风政风、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腐败推手。

  “注水数据”惊动中央巡视组

  “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认为,从各地固定资产投入上计算,“2010年底一汽集团的资产总额才1725亿,全省每年上万亿的投资,一年要建设多少个一汽?”倘若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大连市受工业负增长拖累,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速排名垫底。“以一季度为例,工业经济增长-29.9%,其中价格因素和市场需求不足各占5%,剩下20%是‘挤水分’。”大连市经信委副主任于德虎向记者剖析当期经济下滑主因。

  “相关部门做过一些核查,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黑龙江省工信委投资规划处处长官英敏证实。仅黑龙江省自行“挤掉”的投资水分,近两年每年至少数百亿元。

  2013年,黑龙江省黑河市虚报项目投资19亿元,按当年统计公报披露的223亿年度项目投资总额计算,“注水”比例为8.5%;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过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地方统计数据“注水量”之大由此可见。

  黑河、岫岩等地的“数据注水”丑闻,今年1月份分别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以《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布。自去年2月底开始,中央第四巡视组、第十一巡视组、第八巡视组先后向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反馈巡视情况,各地对经济“数据注水”问题反映强烈,各巡视组也都将之列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进行反馈要求整改。

  “如果不是当初吹得高,现在也不会掉这么厉害”

  前几年,东北曾流传这样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如果不是当初吹得高,现在也不会掉这么厉害。”一些基层官员反映部分经济数据造假严重,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

  2014年底,辽宁阜新市、葫芦岛市虚报年度新开工任务数,比实际开工数合计超过2万余套,占上报开工数52.8%和29.3%;吉林省四平市虚报8165套,占上报开工数87.2%,审计发现后又编造完成基础打桩6938套,截至今年5月份仍有6356套未开工。近期,吉林省对四平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8名责任人给予相应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

  为了维护虚高“注水数据”不露馅,一些地方官员甚至采取“无收入来源空转财政收入、有收入来源的列收列支及借款缴税、违规调整入库品种和截留侵占上级收入和违规提前征收税款入库”等更为隐蔽手段,在公共财政收入上大做手脚。

  2014年,审计署对庄河市塔岭镇审计发现:2013年全镇公布财政收入比实际财政收入高出2534万元,虚增16.24倍。相邻的普兰店市将全市2014年公共财政收入,由年初预算53.35亿元下调为33.85亿元,降幅近20亿元。大连市针对虚增财政收入进行专项整治,对庄河市、普兰店市主要领导提出严肃批评,并对塔岭镇镇长作出免职处理。”

  尽管各级官员都深知“注水数据”的危害,但面对来自上级考核、地区竞争和自身升迁等压力和冲动,最终往往还是硬着头皮“层层分解指标、人人摊派任务”,难得糊涂。

  “东北黄金十年两位数的增长,数字挺好看但经济很难受,弄到最后各省都在挤水分。”阜新市副市长金东海说。

  防止“注水数据”须多管齐下

  国家统计局早就提出,要将弄虚作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腐败来治理。对于过度崇尚GDP增长的地方官员而言,无论多报虚报、瞒报谎报,还是少报漏报、凭空捏报,只要能转化为政绩指标,至多被视为作风不实而敷衍了事。这种失之于宽的纵容行为,助长一些地方统计数据竞相掺水,其社会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贪腐。

  “注水数据不是骗国家就是骗百姓,一定有个人利益在里面。”辽宁省鞍山市经信委副主任孙祎明等人认为,当前,要保证经济数据质量就必须完善统计问责制,追究涉事官员的责任,确保挤干经济统计数据中的水分,对造假行为予以严惩,让干部吹不起“数字牛皮”。

  虽然统计法明确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还要“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但在实际执行中极少有人为此丢官。有关专家指出,既然注水数据真相是一笔糊涂账,自然没有人为此担责;既然无人为此担责,注水数据问题自然长期存在,两者互为因果。

  为彻底解决数据“注水”问题,东北三省以中央巡视组反馈整改为契机,自去年以来重点整饬经济数据弄虚作假作为。黑龙江省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产业项目推进责任主体考核办法》和《反对弄虚作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工作方案》,调整考核指标和分数权重,对统计指标进行规范。记者在《牡丹江市整治投资指标数据上弄虚作假工作实施方案》中看到,重点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的弄虚作假和不规范行为,主要包括统计调查对象造假和统计数据资料造假两项内容。

  吉林省采取调整全年GDP增速,改进各部门和市(州)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以拓展延伸“德能勤绩廉”考察范围和内容为重点,帮助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辽宁省调整财政收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取消利用外资指标和城区财政收入指标考核排名,调整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对寅吃卯粮、空转收入等问题开展自查整改,坚决遏制财政收入征管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刘荒等 发布者:

赞赏

长按







































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患者皮肤大阅兵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